3月3日,经过保山市人民医院半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保山市最后一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来自湖北武汉的77岁患者刘某治愈出院了。至此,保山市确诊的9例新冠肺炎患者全部康复出院,保山市的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

保山市确诊的9例新冠肺炎患者中,保山市人民医院救治的有3位,其中轻症、重症和危重症各一名。除轻症患者在该院感染科医治外,其余2名患者都经过了保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抢救治疗,其中,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建春作为科室“领头羊”,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一直冲在最前面,成为一名“最美的逆行者”。
武汉大妈病情突然转危
2月2日凌晨,一名65岁的患者因病情突然加重被紧急转入保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负压病房实施抢救。

据介绍,该患者于1月27日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后入住龙陵县定点隔离医院治疗,1月29日从龙陵转至保山市人民医院传染科。2月1日晚,患者病情加重转入保山市人民医院东城新院区ICU重症监护室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抢救治疗,为保山唯一危重患者。
为抢救该患者,保山市成立了由保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先康任总指挥,副院长杨文杰任组长,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兵和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肖明英任副组长,各科室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的,一支由31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前线医疗救治组。并由两名省卫健委派驻保山的专家指导抢救工作。
为危重患者插管的那一刻惊心动魄
李建春说:“最让我紧张的、最惊心动魄的是给危重患者刘阿姨气管插管的时候。”

2月2日凌晨零时20分,这名患者被送入负压病房时病情危重,为抢救患者的生命,早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前线救治组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患者入院时,呼吸窘迫,每分钟呼吸次数达到了58-59次,几乎为1秒钟1次,临床症状还表现有持续发热,需氧饱和度低等。”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兵说,这时最关键就是要尽快实施插管并上呼吸机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ICU救治工作经验的医务工作者,李建春在此次抢救危重患者的战斗中,义无反顾冲在了最前面,被选定为第一组进负压病房进行抢救负责人,最危险的插管手术也由他来完成。
“插管意味着什么呢?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患者的飞沫和气溶胶百分之百要喷到你脸上来。”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当天的抢救工作中,李建春在为患者插管时,就发生了这种情况。“在插管时,虽然穿着很厚的防护服,但患者的那几声咳嗽声我听得清清楚楚!”当时与患者面对面的就是李建春。

“从进入负压病房的那一刹那,我忽然间心情变得很沉重,我担心患者病情恶化,我担心万一我感染到了以后又出去传染给其他人。之前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感染患者,我觉得头疼,呼吸困难起来。”虽然此前想法很多,但进入抢救程序后,李建春马上让自己镇定下来,在另外两名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开始全神贯注实施手术。李建春说,虽然这样的手术平时已操作了无数次,但像当晚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5层手套,面部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再加上一个防护面罩,几乎在没有触感的情况下实时操作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我既担心万一自己稍有操作不慎,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抢救失败,也担心防护不到位自己和同事受到感染。”李建春说,所以在手术过程中他高度紧张,不一会就感觉浑身被汗水浸透了。“消毒、给药、镇痛、插管、上呼吸机、调整参数后持续观察。”李建春说,在其他两位同事的配合下,手术在全神贯注中顺利完成,看到患者的呼吸逐渐平缓后,自己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平时这样的手术只需不到半小时,但当时我们3人从准备开始到走出病房,整整用了4个多小时。在完成脱下防护服,洗澡、消毒等程序回到宿舍后,天已经亮了。”李建春说,那一刻他几乎瘫了,感觉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
参加医疗救治组是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
在顺利完成手术后,虽然已经很辛苦了,但李建春并没有马上休息,而是立即投入到了对患者的适时监控检测中,“那个时候我们对患者是每一个小时做一次检测评估,每一个小时调整一个方案,患者的呼吸、血压、血氧、心率、入出量、所有器官功能状态以及情绪、睡眠、吃喝拉撒等方面都综合考虑到了。”经过第一抢救小组的持续努力,2日上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有了明显改善。

“参加此次抢救小组的工作,对我的人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李建春说,其实面对危险他也曾犹豫过。“我们对病毒的认知近乎空白,而且这个病毒传播又那么厉害,任何人都担心会被感染。”李建春说,但他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信心,职责也指示他要冲上前。“我来前怕家人担心,并未对他们说真话,我只是告诉老母亲和儿子我参加的是专家组。”李建春说,他进入负压病房的事情只敢让媳妇知道,他不敢让自己的母亲知道,即使这样,他的母亲每天都要打几个电话了解他的情况。

“如果母亲知道我要进负压病房,以她的性格,她会冲到医院来拦住我的。”李建春说自己承受了巨大的心里压力,短短几天下来,才40多岁、剃着光头的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胡子白了好多。

和其他抢救组成员一样,完成手术后李建春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呆在房间进行隔离,只有这时才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私密空间。“我报名冲在最前沿,但愧对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家人。”李建春说,临出征时已经14岁的大儿子知道了情况。“当时儿子低着头一言不发,好半天才说出一句‘爸爸你一定要安全回来’。”李建春说听到这句话自己的鼻子一阵酸楚,但他知道自己已没有选择。

“因担心被感染,在完成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的思想压力很重,那时我总是打开手机和小女儿视频,而女儿天真活泼的话语往往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很早就关注疫情
作为保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技术骨干,还在疫情发生初期,李建春就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我知道,一旦保山发生了疫情,有患者需要接受治疗,那我们ICU人肯定要第一时间冲上去。”

1月31日,李建春就进入传染科,了解另一位患者的情况。2月2日,但得知从龙陵过来的危重患者徐某就要转入ICU后,李建春就已经意识到该他上场了。李建春说,他是ICU的副主任,不管是技术手段还是临床处置能力,他都排在首位。为了顺利完成抢救任务,此前他已全面掌握情况,并优化了治疗方案。这时的他冲在最前线,一方面可以鼓励年轻医生,另一方面他是技术骨干,换个人如果技术不过关,插管手术做不好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他上是最合适的。

“其实这种手术在我们ICU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技术要求也并不高。”李建春说,但此次手术与往常不同的是医护人员需要做好防护。“平时我们做手术采用的消毒等手段主要是防止患者感染,而此次既要防止患者感染,更要注意自身的防护。”李建春说,稍有差池在场的医护人员就有可能被感染病毒。
“在这种危难时候,我们ICU人责无旁贷,正是需要我们挺身而出,需要我们发挥作用的时候,我要做一个无畏的白衣战士,带好头,从我做起,尽力而为。”李建春说。
两名危重症、重症患者先后康复出院
经过连续10天的精心救治和护理,在保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的救护不断有好消息传来:2月12日患者成功脱机拔管;15日确诊由危重转为重症;2月17日下午转入该院传染科普通病房。

在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后,2月26日,今年65岁的患者徐某走出了定点隔离医院的大门,成为云南省首例通过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手术后治愈的患者,徐某同时也是保山市9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第8例。

为了祝贺徐某治愈出院,保山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精心为她准备了一束鲜花,在一名医护人员的搀扶下,走出大门的徐某向现场的人员深深鞠躬,含着热泪嘴里不停地说道:“我太激动了,更多的话我说不出了,如果不是在保山,我可能早死了一百回了,是保山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你们的恩情我永生难忘。”
在2月26日上午进行的视频会诊中,云南省卫健委相关领导对保山市的医疗救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天通过远程视频,来自省卫健委的相关领导首先对保山市新冠肺炎患者相继治愈出院表示祝贺,并对连日来奋战和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全体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希望保山市再接再厉,在后续的防控中进一步加强管理,密切观察隔离对象,让他们能顺利回归社会。

3月3日,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保山市最后一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来自湖北武汉的76岁患者刘某也治愈出院了。至此,保山市确诊的9例新冠肺炎患者全部康复出院,保山市的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

在传染科医院门口,一名护士给刘某送上了一束鲜花,接过鲜花的刘某非常高兴,不停地给在场的人行鞠躬礼。他说,保山是个好地方,不仅山好水好人更好。“是保山人民的关爱使我重获新生,保山人民的真情让我觉得生活更美好。”
和重症医学科共同成长
李建春今年45岁,1999年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同年进入保山市人民医院,也就在那年,该院开始组建ICU重症医学科,合并于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成立后,李建春进入该科工作。“当时只有一个病房、一张床、一个呼吸机。”回顾以往的岁月,李建春颇有感触的说:“我其实是和医院ICU重症医学科一起成长过来的。”

2000年医院正式独立设置了标准化的封闭式综合ICU。开放床位12 张,年收治危重症患者300 余人次。2009年经云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验收,成为省内第一批重症医学科。2018年11月医院东城新区ICU建成,有病房48床,负压病房4间,目前开放21间。

“新建成的重症医学科病房硬件设施目前在我省属于顶级配置,在此次抢救两名新冠肺炎患者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李建春说,从建科室伊始到现在21年时间,保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至今已有医护人员70余名,无论是专业人员配备还是硬件设施的建设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承担抢救各种重症患者生命的最重要的科室。“我也从一个见习医生逐渐成长为一名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成为了科室的技术骨干。”李建春自豪地说:“目前我们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可是拥有云南省顶级医疗设备的科室啦。ICU在重症医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了,它显示的是一个医院最顶级医疗水平的地方。”
从1999年至今,李建春同医院重症医学科一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抢救了千余名患者。李建春说:“这么多年下来,我的收获其实是守病人守出来的。”

2019年7月份,龙陵龙江一位35岁男性患者因误食毒菌白毒伞,导致严重肝衰竭并发其他器官衰竭,生命垂危。“患者入院时呈现肝损坏并伴有多器官严重衰竭,几乎已到了死亡的边缘。”李建春说,但科室全体人员不放弃,倾尽全力对患者开展救治。“我们能做的都做了,包括为患者实施人工肝替代、大量输血等。”

人工肝之一:血浆置换
李建春说,为了抢救这名患者,他专程赶到昆明参加省级菌子中毒救治培训会学习相关救治知识,回来后请省级专家利用远程会诊进行指导,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救治患者。经过64天连续不断的抢救,这名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脱离了生命危险。目前患者恢复的很好,还能够下地干活了。李建春说:“患者属于鹅膏毒中毒,当时是云南省抢救过来的病的最重的一个。”

毒菌中毒患者痊愈后送来了锦旗
事后,很多专家表示这样的危重病人都能抢救过来实在太难得了,他们纷纷邀请李建春做个学术报告以方便大家学习研究。但是李建春实在太忙了,一直没时间去。
李建春说:“我们ICU人对每一个病人都要竭尽全力地去救治,有些患者因为病情严重,家属都准备放弃医治了,我们都还能救治过来的也不少。”
除了救治病人,李建春还要负责带队培养人才,目前医院重症医学科有3个学习小组,每个科室领导带一组,每组由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3级医护人员组成。李建春说:“重症医学发展很快,我都还需要加强学习哦。”
加强重症医学科建设为更多患者造福
李建春说,通过参加对两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自己也有了很多收获。李建春说,将一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治愈出院,保山市人民医院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

“但这样的奇迹是需要条件的。”李建春说,首先是领导重视,举全院之力给予支持。围绕救治这名危重患者,无论是保山市委、政府还是主管部门卫健委以及医院的相关领导都随时关注和关心,其次还有省级专家的坐镇指导,另外就是全体医护人员的齐心努力。“我们直接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就有31个,再加上包括后勤、营养、院感人员,这是一个近乎上百人的战斗团队,爆发出了超人的团队力量。”李建春说,另外这也是一个多学科综合诊疗、精确为患者开展诊疗服务的结果。“我们为患者制定一人一方案,一小时一评估,多学科实施生命支持,帮助患者度过了最艰难的生死窗口期,最终战胜了病魔。”李建春说,重症医学科第一时间的参与和介入是此次顺利完成对两名危重、重症患者抢救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我们重症医学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今后,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对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为更多的患者造福。”

2月17日,随着两名患者病情好转,转入医院传染科普通病房后,李建春也进入了14天的隔离期。3月2日,隔离期才刚满,李建春又马上到重症医学科报到,继续投入到对医院其他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李建春说:“在隔离期这段时间,我刚好利用这段时间对前期的救治工作做一个梳理、总结,以便于今后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目前保山的抗疫斗争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风险依然存在,我们还需谨慎,每个人都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自觉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这样才能争取早日获得全面胜利。”李建春反复告诫道。
保山市人民医院筑起疫情防控铁墙
连日来,面对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保山市人民医院牢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使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务人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救治工作,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主动请战,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其中,以李建春为代表的的一线医护工作者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在疫情来袭时勇挑重担,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春节休假,自觉投身疫情防控救治战场,为挽救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冲锋在前,奏响了一曲誓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凯歌。

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他们的誓言,“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初心和使命。在此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严峻斗争中,他们,因为职责,因为担当,义无反顾的成为“逆行者”。他们或为人子为人女、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夫为人妻,身份各有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他们用最执着的坚守、最无悔的信念,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事迹。作为保山市人民医院战斗在第一线的一名医疗技术骨干,李建春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沧海一粟,但正是如他一般的无数“一粟”聚集成塔,才燃点起我们夺取胜利的希望!

自古忠孝两难全。总是在坎坷路上行走,总是在困难面前昂首。每一次把重任扛在肩头,而太多的付出却冷淡了温柔。在这浴火重生的实战考验中,以李建春为代表的保医人体现出空前的担当、凝聚、坚定和勇气。我们相信他们的努力抗争,必将趟过荆棘险阻,迎来云开雾散,春暖花开!